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台灣防疫有成,民眾享受正常生活的同時,生活型態也隨著防疫措施而轉變。從追求便利與快速的外食,轉而在家用餐的自主管理模式,因此越來越多民眾選擇在家裡料理,進而發展出自種健康蔬果的新生活意識。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食品所)多年來為推動「生態永續安全農業」、「減用農藥化肥」,訓練農友培養光合細菌及應用的技術,來提升農民安全使用微生物資材的概念,並降低資材的使用成本,促進友善農業的發展。民眾響應防疫新生活,食品所的課程動態備受矚目。
在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的支持下,食品所於二年前來到澎湖辦理光合菌培養訓練班,有了第一批光合菌學員。110年度課程於4月8日再度來到澎湖開班,受到當地農友熱烈歡迎,超額報名人數令人振奮。

課程中除了食品所團隊廖麗玲博士主講「光合菌簡介與應用」之外,特別在澎湖班加碼由食品所曾敏研究員說明「拮抗微生物的介紹與應用」,讓農民可以更完整的學習微生物與土地的關係,課間這群平均年齡達六十歲的農民認真聽課、勤作筆記令人感佩。

下圖講者:曾敏研究員
本次課程所邀請的光合菌業師陣容堅強,有在地澎湖達人:前農糧署課長孫清義、冰花青農顏秀臻、產銷推手洪有明,還有應學員要求來自嘉義玉女小蕃茄達人吳語宸,業師們不藏私、各展專長,分享光合菌在不同作物的使用經驗及種植技巧,滿堂精彩。

孫清義表示「於88年曾任農糧署澎湖辦事處主任,發現澎湖縣有9成廢耕地,即開始思考如何解決。107年7月退休後,每星期自費從高雄坐飛機到澎湖當3-4天農夫,發現帝王芭樂、大目釋迦及台農2號木瓜適合在澎湖生長。在108年參加了食品所光合菌課程,經使用發現確實可改善澎湖縣沙質土壤缺氮少磷之缺點,且在夏、秋季收穫的果實,比其他縣市生產的更好吃,具有市場競爭力。始敢向澎湖鄉親報告栽種的情形,以供大家參考,並希望能轉述,以讓更多人在澎湖投入耕作。」

來自嘉義太保市的吳語宸,除了課程中分享自己與光合菌認識的美麗邂逅外,更在課程後一起隨食品所團隊訪視學員園區看著學員在沙質地、硓石、超級大風的環境下辛勤耕作,克服困難孕育出品質佳、賣相美麗的各式蔬果令人驚艷不已,更加感佩!

吳語宸業師在訪視學員園區,直接現場指導小蕃茄整枝、管理技巧,更能達到示範效果,學員們也把握這樣的機會一次問個過癮,一直到訪視結束都還意猶未盡呢!

財團法人大武山基金會曹啟鴻董事長與執行長黃麗霞女士數年前到食品所學習光合菌,認識到微生物之於土壤的重要性,驚豔不已,因此鼓勵食品所光合菌團隊走出實驗室,更在農糧署支持下,默默耕耘,指導農漁民使用微生物於田間管理。

下左圖為食品所團隊指導培養基配製
推廣至今一步一腳印足跡遍及全台,接下來就要持續前往台東,食品所團隊表示「現在已經不能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了,需要事半功倍的團隊合作」期許更多農漁民加入光合菌大家庭,互相扶持共創多贏美好未來。

廖麗玲博士表示「食品所是菌的專家,但是能夠讓研究室專業成果直接使用到產地,學員的實踐與回饋更重要。」經由食品所精心設計的課程,教導農民認識光合菌,也能讓學員正確的回到田間操作,進行擴大培養,光合菌團隊透過Line群組與學員持續互動交流,隨時回應學員田間反饋,實在不容易。

農民可以透過課程學習,以便宜的資材、乾淨的方式培養光合菌,降低農地過度施肥造成的污染,達到農藥、化學肥料減少使用的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友善土地、健康務農,為消費者從產地到餐桌一路把關!

洪周武自種玉女小蕃茄及澎湖特有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