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幾年前丹麥首都被大暴雨淹了,政府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直到他們這樣做?!!
隨著全球暖化效應,台灣處於地球亞熱帶,風災暴雨災害頻傳,這裡分享美國景觀設計會協會(ASLA)將今年分析與規劃類別(Analysis and Planning Category)中的卓越獎頒給了一個名為“哥本哈根暴雨應對準則”(The Copenhagen Cloudburst Formula)的項目。該項目是由德國知名景觀設計工作室 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以及哥本哈根工程諮詢集團 Ramboll 共同推出的,其目的在於應對特大暴雨帶來的城市洪災。
與現代城市依賴鋪設在地下的管道系統來排水不同,這個項目提出了一套藍綠解決方案(Blue-Green solutions),通過改變地表的城市設施來減弱特大暴雨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增加城市綠地和改變地面坡度,使正常天氣狀況下的城市綠地在特大暴雨中能巧妙地轉化為蓄水區,在保證路面正常通行的同時,能通過數量更少、直徑更小的地下管道更高效地排出積水。
Ramboll Studio Dreiseitl 和 Ramboll 集團,選取了哥本哈根的一塊極易受洪水與海平面上升侵襲的 Lådegåds-Åen 集水區作為試點,針對不同的城市路面,推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案。

上圖所示的是“綠色街道”方案:項目組通過設置兩邊高、中間低的帶高差路面,並加上兩條綠化帶,划出“安全區”與“洪水區”,在洪水來襲時,綠化帶和行車道就會變成蓄水區,兩邊的人行道仍能正常通行。
對於安裝了兩條排水管道的傳統路面,項目組推出了“ V 形城市運河”的改造方案,改變了原先蓄水能力極弱的坡度設置,使之前原先暴雨時極易被淹的人行通道能不受影響。
對於路面較寬的通行區,道路中部被改造成了一塊 V 形綠化帶,天氣晴朗的時候,這塊大面積的綠地可以作為小型公園與休閑區,而一旦暴雨來襲,又可以及時轉化為蓄水池。

湖區改造之前,周圍的街道造了許多堤壩
項目的試驗區內還有一片 Sankt Jørgens 湖區。這個本來可以在特大暴雨中充當天然蓄水池的湖區,由於水平面高於周邊街道,反而成了加劇洪災的推手。過去哥本哈根市對這塊區域的做法是加高堤壩,分隔出一塊塊街區。但這樣的做法非常危險,一旦特大暴雨來襲,那些原先被堤壩保護起來的街道就會變成洪水的通行路線。

項目組的改造方法很簡單,將湖區的其中一側區域填平、提高到高於湖區水平面的位置,另一側改建成一塊下凹的綠地,並在其地下搭建與大海相接的排水管道,這樣地平面最低、最危險的一塊通車區就不會受到影響了。
實際的效果就如下面三張圖中呈現的那樣,原先被堤壩隔開的區域成了一塊面積巨大的下沉式綠地,整個湖區變美了,而人們的通行路線也不會因天氣變化受到太大的影響:
2011 年,哥本哈根曾遭受過一場特大暴雨的侵襲,兩小時內,整座城市中的大部分區域的積水深度就達到了 1 米以上。這場暴雨使 5 萬戶家庭的供暖被切斷了一周,引發了 9 萬起保險索賠,財產損失、運輸延誤以及生產中斷共產生了超過 10 億美金的財產損失。在 2014 年,另一場特大暴雨來襲,哥本哈根再度成了一座水城。
這個改造方案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與傳統的搭建地下排水管道的方法比,這個藍綠方案不僅能改善城市景觀、更有效地削弱暴雨的影響,同時也更經濟。根據丹麥諮詢公司的計算,實行藍綠方案並配備小型傳統排水管道的方法,相比完全依賴地下管道建設,共能節約 2 億美金。
題圖及文內圖:inhabitat、ASLA